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2年 第10期 > 第5版 学员天地
感悟思想伟力 坚定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杨 川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巴蜀大地、情注天府之国,十九大以来第二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兼顾谋当下与图长远、固根本与扬优势、驭变局与开新局,为做好四川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感悟思想伟力,坚定使命担当,我们要深学细悟、研机析理,正确把握五对关系,深刻领会总书记这次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质内涵,切实转化为推动我省改革发展、阔步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是正确把握危与机的关系,严守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进一步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自觉性。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基。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就有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信心与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时强调,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我省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三农”工作面临繁重任务。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三农”工作,不断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自觉性、坚定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正确把握近与远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筑牢上游屏障,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总书记在宜宾市三江汇流处考察时强调,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四川生态地位重要,保护责任重大。我们要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综合施治,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持续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实践证明,持之以恒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够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加快谱写美丽四川的时代新篇。

三是正确把握点与面的关系,加强科技创新、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市极米光电公司考察时强调,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四川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基础厚实,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我们要肩负起历史使命,不负总书记重托,在融入大局中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重点方面,发挥特色、赢得优势,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四是正确把握守与创的关系,弘扬中华文明、守护精神家园,进一步提高坚定文化自信的自觉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注重寻根固本、鉴往知来,在守正创新中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回顾历史,支撑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展望未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辉煌成就,必须始终坚守中华立场,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五是正确把握难与进的关系,优服务强保障、兜牢就业底线,进一步提高涵养为民情怀的自觉性。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学院考察指导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任务越是艰难,越要保持定力奋勇前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让就业方式更多元、空间更广阔、结构更优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26期中青班学员,现任省发展改革委铁路机场建设管理处处长)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